银保“开年”:谁家欢喜,谁家忧?

银保“开年”:谁家欢喜,谁家忧?

预见 2025-02-12 科技报 18 次浏览 0个评论

  来源:A智慧保

  在“报行合一”落地后,银保新单保费进入下行通道,2025开年也难言“开门红”。

  来自银保同业市场的一份数据显示,今年1月,银保渠道保费1641亿元,已连续两年首月增速告负,较2022年、2023年首月3000亿元的新单保费水平几乎“腰斩”。其中期交保费759亿元,小幅增长2%;趸交保费330亿元,同比下降43%。从具体的机构来看,老七家、外资险企新单保费整体增长,银行系整体下滑。

  将时间拉长,银保渠道近十年发展“几起几落”。保费收入峰值曾突破万亿元,在2017年监管部门规范中短期存续产品后遭遇滑坡。随着代理人持续脱落、核心保险业务收入增长压力大等,2022年银保渠道重新成为各家寿险公司的重要发力点,而2023年“报行合一”政策率先落地后银保渠道又掉头直下。2024年“一对三”合作限制放开,扩大了银保机会。业内人士认为,银保渠道仍具独特优势,当前也是行业格局重塑的窗口期。

  01

  老七家、外资险企

  “开门红”领跑

  今年1月银保市场延续了2024年的表现。2024年,人身险公司的银保渠道业务经历了严峻的考验。在银保渠道落地“报行合一”后的首个完整经营年度,75家人身险公司银保渠道新单保费收入同比下降22%,仅约三成公司实现正增长。

  不过,有部分公司率先走出“阵痛”。今年1月,老七家期交保费217亿元,同比大增39%。其中平安人寿的增速高达145%,新华人寿和太保寿险的增速也超过了100%,分别达125%、122%,仅人保寿险和泰康人寿负增长。13家非银行系外资公司期交保费21亿元,同比增长27%。其中,中宏人寿、中意人寿、大都会人寿是贡献主力,增幅都超过60%,其他10家只有5亿元保费,同比下降31%。

  趸交保费“拉大车”的也是老七家和外资险企。老七家趸交保费330亿元,同比增长19%。其中,6家上市公司合计同比增长147%,仅泰康人寿同比下降。13家非银行系外资公司趸交保费124亿元,同比增长51%,其中大都会人寿高达54亿元,同比增长近10倍。这两类公司保费收入占了趸交市场一半份额。

  其实,在2024年三季报发布时,老七家银保渠道保费收入跌幅就已收窄,4家实现正增长。这背后既有头部险企长期以来在银保渠道的席位优势,也与他们在银保渠道“报行合一”实施后进行积极战略调整有关。

  更快实现增长的是外资险企。据2024年11月的一份行业交流数据,多家外资及合资寿险公司银保渠道保费规模较2023年同期出现三位数增长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包括大都会人寿、中宏人寿、中意人寿、中英人寿、同方全球人寿在内的多家外资险企银保渠道规模均得到大幅提升。

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专家朱少杰分析认为,外资险企经历过利差损危机,在市场利率偏高时,开拓以销售理财型保险产品为主的银保渠道的积极性不高。而目前市场利率走低,利差损风险降低,加上理财型保险产品的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,推动银保渠道业务较快增长,外资险企开拓银保渠道积极性提高。

  02

  银行系尚未走出阵痛期

  中小险企承压

  有人欢喜有人愁。

  “报行合一”落地后,银保渠道占比本就较高的银行系险企,首当其冲受到了不小影响。2025年1月,10家银行系公司期交保费合计198亿元,同比下降20%。其中,主要是保费领跑的中邮人寿下降了57亿元,从2024年1月的129.7亿元降到今年1月的72.6亿元。其他9家中也有保费同比下滑者,如交银人寿、中荷人寿,分别同比下降了54%、45%,农银人寿、建信人寿、中银三星人寿等保费均为正增长,9家合计增加了7亿元。

  不同表现与各家险企在渠道端的恢复节奏、经营策略不同具有强关联。例如2024年四季度,建信人寿披露与建行年内的第9次重大关联交易。根据相关统计,截至11月15日,建信人寿已与建行达成关联交易近30亿元,其中近四成为代销保险手续费。今年1月,建信人寿期交保费同比增长了30%。

  在入局者增加、竞争更激烈的环境下,中小险企压力也很大。2024年前三季度,中小险企的银保渠道保费收入整体跌幅达到26%,维持正增长态势的寥寥无几。“A智慧保”获得的13家中小险企的数据中,仅前海人寿前三季度银保渠道期交保费维持16%的正增长。

  今年1月,其他中资公司合计期交保费323亿元,同比下降1%。中汇人寿和瑞众人寿都是41.9亿元,在所有险企中排名分别为第五和第六,中汇人寿的增速高达6倍,不过富德生命人寿、百年人寿、幸福人寿、前海人寿等保费同比降幅达两位数。

  从趸交保费看,银行系和中小险企趸交保费合计只有428亿元,较2024年1月的1200亿元同比下降了64%。

  有分析认为,趸交保费下降与不少公司的主动作为有关,也是成功转型的表现。此前,银保业务以趸交和短期期交产品为主。对险企而言,银保业务期限结构和险种结构较差,产品价值率低、内含价值贡献有限。对此,监管近年连续发文,规范银保市场秩序,调整和优化银保业务结构,加快转变银保业务发展方式。不少公司也公开表示主动控制趸交业务规模,积极推动价值业务发展。

  03

  银保渠道仍具优势

  业务格局重塑

  实际上,围绕银保渠道“价值含量”的问题长期广受讨论。此前有业内人士曾称银保是寿险业新业务价值“粉碎机”,理由是此前重理财、轻保障、条款简单的中短存续期产品银行更愿意卖,但简单的商品容易比价,竞争倒逼出来的产品对消费者而言更经济实惠,但对险企而言新业务价值率低。价值率低,会占用险企更多资本金,反过来又影响投资收益率。也有人称,银保渠道更多是作为一些险企的“调节器”存在。

  不过在银保业务结构优化、“报行合一”落地、取消银保合作数量限制等政策叠加影响下,银保市场正在发生变化。

  一家保险公司研究所首席保险研究员称,首先,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转向了产品和服务质量,而非价格竞争,减少了价格战和资源浪费,有效降低运营成本。从长远看,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性。

  其次,银行在选择合作险企时更灵活,能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保险产品,也促使险企提升市场竞争力,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。对中小险企而言,能有更多的机会与银行合作,触达更多网点,提高了产品的可及性和可得性。

  “相较于个险和团险渠道,银保渠道依旧具备独特优势。”业内人士称,在客户获取及客户的精准度上,银保渠道是所有保险销售渠道中最优质的一个;在信任成本上,客户也对银行有较强的信任感。此外,银行网点的广泛分布能使客户更方便地购买保险产品,无需险企再投入资源建设自己的销售渠道。

  前述研究员表示,未来银保渠道要实现良好发展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探索,包括进一步优化保险产品结构、创新合作模式、构建客户至上的服务体系、培养专业队伍强化销售能力、加强数字化建设等。

 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也持相似看法。他表示,“报行合一”和“一对三”银保合作限制的放开,对银行和险企而言,均拥有着更多的选择,也是一个行业格局重塑的机会。品牌声誉好、客户满意度高、产品和服务更加贴合客户需求的保险公司,将有望在这一轮格局重塑中赢得先机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学习使用0830,本文标题:《银保“开年”:谁家欢喜,谁家忧?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
网站统计代码